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以报为镜:民国时期蒙汉族际交融的报刊映照——基于《蒙旗旬刊》的考察

    姜淑萍;何加辉;

    《蒙旗旬刊》是民国时期东北政务委员会蒙旗处主办的、面向内蒙古东部地区发行的官方报刊。《蒙旗旬刊》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稳定蒙旗社会、促进社会改良、反映社会现状的作用,其报刊理念、报道内容皆体现族际间相融合的生活图景。透过报刊的镜像能看见蒙旗社会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实践,映照出中国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实景。

    2025年02期 v.33;No.171 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期刊出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与路径

    邓丽莉;

    期刊出版工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泛传播涵盖各民族历史、风俗、艺术等多元文化内容,大力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本文以期刊出版工作为中心,概述了期刊出版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期刊出版工作在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提出在期刊出版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期刊出版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2025年02期 v.33;No.17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与应对

    黄清霞;

    互联网推动传播媒介的变革,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模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点表征的基础上,探讨在各民族信息交互过程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培养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传播内容的价值和深度、利用算法技术优化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25年02期 v.33;No.171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口岸建设研究

  • 基于超效率DEA的向北开放边境口岸物流产业发展效率研究

    夏海生;刘子正;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发挥口岸物流产业在口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向北开放边境口岸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和黑河四个口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超效率DEA分析,得出四个口岸物流效率表现:2018-2023年二连浩特和黑河口岸效率值整体领先,二连浩特2023年回升至首位,黑河稳定在前两名;绥芬河效率值波动下滑,2023年位居第三;满洲里排名变化频繁,效率值波动较大。本文揭示不同年份各指标的权重和贡献度,为口岸物流产业的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提供数据支持,针对具体口岸的效率短板采取相应措施,如提升物流效率、扩大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以推动口岸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33;No.171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呼伦贝尔市边境口岸经济区外语语言环境建设对国际贸易便利化的影响

    齐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口岸经济区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其良好的多语言环境不仅是国际商务往来的基本保障,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效率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国际贸易便利化视角探讨了呼伦贝尔市边境口岸经济区外语语言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外语人才短缺、外语标识不规范和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025年02期 v.33;No.171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乡村振兴研究

  • 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赜

    何强;杨艳秋;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要根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人才支撑与智力引擎,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转型至关重要。当前,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目标定位偏差、专业设置滞后、受教育群体结构失衡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区域实际,提出精准锚定乡村需求的教育目标,构建产教融合的涉农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分层分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效能,助力农业强省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2025年02期 v.33;No.171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苏日娜;刘额尔敦吐;

    乡村文化孕育并扎根于乡村社会土壤,依托乡村社会实践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承载着民族政治历史与文化基因,为村民提供精神归属,对维护乡村秩序和凝聚人心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力支撑和动力。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高等院校以校地合作形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及其创新,加强和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

    2025年02期 v.33;No.17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高等教育研究

  • 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教学研究

    陈绪燕;亚吉;尹立军;

    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呼伦贝尔旅游特色经济和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路径。本文构建了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框架,提出了信息采集、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服务平台建设的方法,旨在服务教学科研并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升级,为校地协同发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撑。

    2025年02期 v.33;No.171 41-4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大数据驱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案例与现实路径

    余仁能;

    大数据技术在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学生工作的精准性,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资助育人四个方面。大数据驱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建设,构建出了许多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模型,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具体经验表现在:通过广泛的数据采集和严格的数据筛选为大数据应用和模型运行奠定数据基础;不足之处体现在:模型构建有待优化、大数据参考指标单一。弥补这些不足可以继续推动大数据在高校资助学生工作中高效应用。因此,应从现实情况出发,从体系机制、工作创新、学生发展、多元主体入手,将大数据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贯穿和应用于高校资助学生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和凸显学生资助的精准性,以精准资助推进教育公平,以教育公平来消除代际贫困,全面深化资助育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和谐发展。

    2025年02期 v.33;No.171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

    高海燕;

    本文运用对照实验组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卷》的分析,发现:班干部及党员身份的学生核心素要高于非班干部、非党员学生,且差异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经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后,其核心素养及六个维度的素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对照组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自然学习状态下变化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六个维度素养的提升效果显著。

    2025年02期 v.33;No.171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高校“党建+宣讲”品牌创建推动“一融双高”建设研究

    杨萨茹拉;刘凤琴;

    在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一融双高”(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高校“党建+宣讲”品牌创建实践,系统阐释“党建+宣讲”品牌在推动“一融双高”建设中的定位、特征与实施路径。为新时代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助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33;No.171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文学·艺术研究

  • 清代栋鄂氏家族盛京诗歌空间书写

    路凤华;

    清代栋鄂氏家族铁保、玉保兄弟均为同进士出身,他们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等职,也曾先后在盛京任职。二人往返盛京期间,以盛京山水为观照对象,创作了多首与盛京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将与盛京有关的物性、人性和诗性有机联结,彰显出盛京诗歌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进而呈现出特有的盛京诗歌美学空间。

    2025年02期 v.33;No.17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春潮》的艺术特征分析

    王楠;

    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之一,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对艺术歌曲的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艺术歌曲《春潮》在音乐创作与演唱方面都是广大声乐演唱者与声乐专业师生们钟爱的作品,是典型的能够体现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特色的作品之一。本文以《春潮》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其音乐创作手法,解锁其音乐演唱技巧并以此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音乐特质,以求进一步探索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

    2025年02期 v.33;No.171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社会·法律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双重维度研究

    赵瑞芳;张梓琪;

    本文深入探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坚持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出新,系统探讨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与发展策略。本研究引入心理学视角,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心理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二者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助力构建完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2025年02期 v.33;No.17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构建的时代机遇和路径选择

    邓凤玉;庄穆;

    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形象的积极展现,也是深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西方生态话语体系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梳理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独特优势,具体表现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依托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路径,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强化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

    2025年02期 v.33;No.171 82-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灾害人类学视角下媒体抗逆力的理论适用性探究

    王鹤鸣;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工具,其抗逆力对灾害的应对和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灾害人类学视角出发,探讨媒体抗逆力的理论适用性及其科学定义、关键要素、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社会支持、数字包容、社会学习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作用;研究个体、媒体和社会抗逆力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揭示媒体抗逆力在灾害应对中的独特价值,为增强社会整体抗逆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并为灾害预防、响应和恢复过程中的媒体应对提供科学指导,进而提升社会的抗灾能力与恢复能力。

    2025年02期 v.33;No.171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老旧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市D区为例

    殷悦;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增至3.7亿,较上一次普查增幅达69.73%。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作为典型的特大城市,常住人口总数超过2000万,其中非本地户籍的劳动人口占比达38.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旧社区的治理难题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愈发凸显,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已成为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老旧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揭示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创新对策。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优化老旧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效能,为城市的综合治理与人口的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缓解社会治理的压力。

    2025年02期 v.33;No.171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预约合同违约中继续履行的类型化分析

    孟伟毅;

    本文探讨了预约合同违约中继续履行的适用问题,总结了学界关于继续履行的三种观点:继续履行肯定说、否定说与折中说。随后,本文从应当缔约说与必须磋商说、意思自治原则、民法典关于非金钱给付债务的规定以及可操作性四个角度,证成了继续履行的可行性。基于继续履行折中说的观点,本文采用主客观双重标准对预约合同进行类型化分析,将预约合同分为初级预约、主观原因的瑕疵预约、客观原因的瑕疵预约及完备预约,并得出结论:初级预约与主观原因的瑕疵预约不适宜继续履行,客观原因的瑕疵预约中违约方故意的不可继续履行;过失的可在守约方举证后适用继续履行,完备预约则可适用继续履行。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对类型化结论进行了补充,即法院在预约合同违约中适用继续履行时,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2025年02期 v.33;No.171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阶梯化探究

    王冠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此条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总则中,统领其他四编,但其并未区分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明标准。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该一致的证明标准所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认识规律、证据特性、证明方式的分析,明确提出解决构建阶梯化刑事证明标准问题的具体路径。

    2025年02期 v.33;No.171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教学实践研究

  •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探析

    徐东;李仕芳;孔露;

    在当前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对我国幼儿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幼儿劳动教育的缺位是问题源流;多方利益主体思想汇聚是政策源流;执政理念和国民情绪形成政治源流。三条源流在政策共同体的推动下实现动态耦合,不断促进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和政策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2025年02期 v.33;No.171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美育课程四个维度教学研究

    何锡彭;付刚;

    大学美育课程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聚焦美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四个维度系统解析教学本质规律,旨在遵循美育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过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激发学生潜能,全面增强大学美育课程的育人效果,为实现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提供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025年02期 v.33;No.171 118-12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信念缺失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谢汝雪;徐大成;谷丽;王翠翠;霓虹;禹海龙;

    文章以小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严峻为背景,从职业认知、教学活动、教师角色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信念缺失的原因:小学体育课程缺乏对专项运动技能的考核评价;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教育工作的科学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缺乏对电子智能技术的正确使用。为推动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加强职前职后一体化衔接,在合作学习中传递;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反思中完善;丰富校园文化与制度保障,在文化浸润中发展教育信念。旨在帮助小学体育教师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教育信念,进而提升小学体育课堂质量,有效解决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2025年02期 v.33;No.171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实验动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林超;高妍;丁瑜;李琪嵘;郝杨;高飞;刘殿峰;孔令鑫;王东旭;

    实验动物学在教学与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其教学质量与效率是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实验动物学课程思政的改革实施路径,改革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强化科研伦理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改革措施创新性方面,把社会热点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科研伦理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注重文献阅读与讨论活动,强化实验环节训练,同时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表现。在改革措施成效方面,历经三年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知识面拓宽,操作技能增强,且能在科研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5年02期 v.33;No.171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职业能力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吴靖梓;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化改革路径:采用分层教学目标、重构行业英语课程体系、实施“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实践表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化改革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仍需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培训并优化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实现教学与职业发展的育人长效机制。

    2025年02期 v.33;No.171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生态课堂视角下的ESP课堂活动设计创新

    邵瑶;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态课堂理念在ESP教学中的应用。文章提出当前ESP教学存在的若干非生态问题,其中包括“行列式”布局的课堂环境、“主导型”机械范式的师生关系、“静态性”活动评价。随后引入生态课堂作为解决ESP课堂教学挑战的办法,并回顾生态课堂本质与内涵,提出了基于生态课堂的ESP课堂活动设计原则,即弹性空间、平等互动、多元动态评价原则。设计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如“切角型”工作坊式写作教学、“世界咖啡”(World Café)造船术语互动教学、“多元动态化”沉浸式展会活动评价。启发教育者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更多关注生态化因素,也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新的活动设计方法与理论视角。

    2025年02期 v.33;No.171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口岸建设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本刊编辑部;

    <正>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区,口岸城市众多,口岸经济繁荣,在我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边境口岸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强边固防行动的重要区域,也是相邻国家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科技与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往来通道。为助力内蒙古的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依托学校的边境地缘优势,我刊自2024年第1期开始设置“口岸建设研究”栏目,着重刊登口岸历史、口岸文化、口岸经济、口岸发展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口岸建设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平台。

    2025年02期 v.33;No.17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