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

    刘占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其精神实质蕴涵丰富。“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建设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旨。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看,文化“铸”根,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溯源;理论“育”魂,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寻求真理的力量。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来看,要坚持“人民至上”、融通新时代文化多样性、培养德才兼备的文化工作者、创建多样的文化精品。

    2025年01期 v.33;No.17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习近平关于“问题”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核心内容与时代价值

    梁煌君;李亮;

    习近平关于“问题”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问题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总书记从论述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来把握“问题”的本质。这不仅为中国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2025年01期 v.33;No.170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一带一路·呼伦贝尔研究

  • PBL模式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实践

    马艳艳;

    本文聚焦“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结合国际结算课程建设目标,围绕一流课程“两性一度”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分析国际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国际结算、投融资分析等专业素质技能。基于PBL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新机制探索,为内蒙古“五大任务”和口岸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01期 v.33;No.17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农产品贸易发展新格局研究

    王攀先;尹立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蒙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呈现贸易失衡和结构集中的新格局。蒙古国在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牲畜疫病频发、加工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政策环境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蒙农产品贸易出现规模有限、投资受限、出口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要构建中蒙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新格局,即:探索更加互利均衡的进出口模式;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蒙古国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发挥好内蒙古的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作用。

    2025年01期 v.33;No.17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的嘎仙洞石室祝文研究

    杨文宾;亚吉;

    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长期与中原汉族、北方游牧民族等各民族交往融合。北魏平城时期,统治者通过学习中原汉民族优秀文化,以任士人、兴太学、崇道教等形式推进着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嘎仙洞石室祝文的考古发掘佐证了这一历史。本文以北魏初期拓跋鲜卑对汉字与书法、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吸收借鉴的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据,管窥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嘎仙洞石室祝文刻石的独特性,以期对拓跋鲜卑民族文化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书法的特殊性等研究有所裨益。

    2025年01期 v.33;No.17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禳灾与防灾知识

    梁运过;曹福臣;石应茹;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防灾减灾智慧与方法。达斡尔族历史上面临了包括洪涝、干旱、霜冻、风沙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在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存挑战中,达斡尔族运用传统知识观察和识别环境中的脆弱点及潜在灾害,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宗教和仪式活动来感知和预防灾害影响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特定的禳灾习俗与防灾手段。达斡尔族的禳灾习俗包括节日禳灾、禳灾仪式和敬神禳灾等,通过特定的禳灾方法来祈求神灵的庇护和自然灾害的消除。达斡尔族的防灾减灾知识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揭示了该民族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2025年01期 v.33;No.17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高等教育研究

  • 数字时代大学生“双创”能力探索研究

    高圣涛;

    数字时代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数字时代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现实困境,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数字素养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素养对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数字素养以提升其“双创”能力的四个途径,即:整合数字素养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数字技术应用、建设数字化实训平台和推动跨学科交叉培训,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数字化工作环境,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01期 v.33;No.17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大思政课背景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吴秀芳;沈志刚;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基础理念,推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大思政课的任务与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价值逻辑,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连贯性、协调性与实践性要求。当前,我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衔接不紧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一体化大课堂、统筹一体化大资源、建设一体化大平台、完善一体化大格局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大思政课背景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

    2025年01期 v.33;No.17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应用的探究

    魏来宏;韩剑骄;郎慧泽;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创新驱动的发展,充分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人才。本文旨在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特点、现状,深入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生思维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发现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过程中还面临学习依赖、教师角色转变、信息保护以及技术与现实差距等挑战,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33;No.17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语言文学研究

  • 性别权力与神圣授意:鄂伦春族与满族“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牛聪;

    “天鹅处女型”故事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一种故事类型,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与满族中也搜集到相关文本。鄂伦春族与满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在叙事脉络、情节内容等方面既存在差异性又具有一定共通性。文章运用母题分析法来解析两民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在两民族共有母题“仙女下凡沐浴”“仙女人间结合”“仙女滞留人间”“仙女离去返天”之外,鄂伦春族故事还普遍具备“凡男追妻”与“难题考验”母题,满族故事则增加“释源”母题,两民族故事中皆体现着“万物有灵”观念与水崇拜信仰。两民族故事具有共性的同时又独具本民族文化特点。鄂伦春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情节结构较为典型,侧重两性情感叙事,其深层内核透露着两性话语权力的缓和及社会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满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多与族源传说相结合,叙事重心逐渐从讴歌情感向解释族源过渡,强调满族始祖的神奇降生与权力的神圣授意,其情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满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

    2025年01期 v.33;No.170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基于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创意写作研究

    武战红;

    本研究聚焦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这一具有鲜明地域与民族特色的领域,从创意写作视角出发,旨在通过创意写作探索内蒙古民俗文化的文学转化,以丰富创作题材、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助力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2025年01期 v.33;No.170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法律·经济研究

  • 个人信息权益侵权损害赔偿范围之辨正

    严驰;陈汉钟;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是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传统侵权损害理论在面对个人信息权益侵权损害的新型特征和复杂样态时无法有效应对,个人信息权益受侵害后难以得到充分救济。今后应明确个人信息是一种兼具人格权益和财产权益的民事权益,克服当下个人信息权益损害赔偿范围之局限性。对欧美国家个人信息权益侵权损害赔偿立法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其特点如下:采取统一立法或分散立法模式、扩大侵权损害赔偿范围、保守的风险损害认定态度以及灵活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我国的个人信息权益侵权损害赔偿范围制度须及时完善与重塑,通过明确个人信息财产利益保护、引入侵权损害最低赔偿额制度、接纳个人信息侵权风险性损害、降低精神损害赔偿构成标准,以更好地助力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救济。

    2025年01期 v.33;No.170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内蒙古地区基层司法现代转化研究——以Z区“马背法庭”到“数字法庭”发展为例

    鲍瑞满;

    “马背法庭”与“数字法庭”作为我国民族地区基层司法工作中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一个代表着传统司法模式,一个代表着现代司法模式,两者之间随着社会发展产生进化型转变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内蒙古地区传统与现代司法案例可总结出其背后鲜明的转化逻辑,即“形”变“意”不变、本土资源的现代应用以及抽象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基于此,民族地区在未来基层司法工作中应当注重在裁判中的情理结合、本土文化的有效应用以及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

    2025年01期 v.33;No.17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数字平台下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困境与策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黄殷武;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资源交易项目通过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平台,采用远程异地评标方式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在数字平台背景下,以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现状为例,分析其存在的困境,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为合肥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评标提供有力的解决途径,为其他地区远程评标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33;No.17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效应与机制

    徐夏静;王晓敏;朱悦;

    数字普惠金融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命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文章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细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渐次减弱的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非均衡空间异质性,即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教育水平、高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表现更为强劲,而对固定资产投资低水平地区则无显著影响。(3)中介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传导路径且均在各子维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2025年01期 v.33;No.170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TOE框架下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基于15个优质型城市的组态研究

    周佳;曾健欣;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政府建设愈发重要。本文基于TOE框架,以15个优质型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方法,探索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经过必要条件分析可以得知,TOE框架中的七个变量均无法构成解释各自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第二,组织因素中的组织机构因素在任何一组条件组态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得出高水平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驱动路径有以下四条:“环境平衡型”“全面发展型”“组织环境型”“组织平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条提升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财政资源更多倾向数字政府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完善数字治理生态。

    2025年01期 v.33;No.170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实践

    李俊;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可视化技术在很多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围绕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展开分析,介绍了财务大数据可视化概述、财务大数据可视化流程、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图表的选择及在某旅游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与实践,旨在促进企业提升数据思维、挖掘数据潜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33;No.17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理工研究

  •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生态位研究

    刘琼;乌仁其其格;李杰;闫瑞瑞;

    为揭示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中主要物种占据环境资源的能力,以草甸草原羊草(Leymuschinensis)+杂类草群落、贝加尔针茅(StipaBaicalensis)+羊草群落和线叶菊(Filifoliumsibiricum)+日阴菅(Carexpediformis)群落,以及典型草原大针茅(S.grand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群落和克氏针茅(S.krylovii)+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特征和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所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中均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植物群落(P<0.05)。草甸草原线叶菊+日阴菅群落物种组成最丰富,一、二年生植物在典型草原群落中占比均高于草甸草原群落。生态位特征分析发现:草甸草原羊草+杂类草群落、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和典型草原大针茅+糙隐子草群落、克氏针茅+多根葱群落建群种生态位宽度均在0.80以上,仅线叶菊+日阴菅群落中建群种线叶菊生态位宽度较低为0.35。草甸草原羊草+杂类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生态位重叠值偏高(0.50<Oij<1.00)的种对数占比均超过50%,其它3个群落生态位重叠值偏高的种对数占比均低于50%。不同类型群落间群落特征和生态位特征有较大差异,对不同类型草原进行利用和植被恢复建设时,可根据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生态适应性进行调控。

    2025年01期 v.33;No.170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融合LSTM、GNN和贝叶斯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与预测

    魏巍;许丰宽;毛思琪;

    本文研究了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网络安全整体态势评估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评估技术,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应用效果。该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获取日志信息、节点漏洞信息和节点服务信息,从获取的信息数据中提取脆弱性、威胁性和资产三种态势指标,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图神经网络(GNN)和贝叶斯网络对态势指标进行融合处理进行实验,评估网络安全整体态势。实验结果表明,未来6个月内网络整体安全态势“较为危险”(Quite Dangerous)的概率逐渐增加,从当前的0.25上升到0.40。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安全态势可能恶化,风险增加。

    2025年01期 v.33;No.170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教学实践研究

  • 学习动机理论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董秀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动机理论,通过多种方式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探索适应应用型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1期 v.33;No.170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 高校教师党支部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与协同发展路径

    赵春雨;付刚;

    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过程中,高校教师党支部与“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文章在阐述教师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对教师党支部成员的深入访谈,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与困境,进而从教师党支部视域下构建包括育人目标、工作管理机制、思政内容体系、教学场域转化、质量评价在内的“三层五维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本文提出了高校教师党支部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路径,希冀能为开展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5年01期 v.33;No.17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杜鹃;包东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党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提炼为指导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和策略,为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方向,拓展了课程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通过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增进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为课程赋魂、为教学赋能。本文阐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创建流程,并探索了该语料库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25年01期 v.33;No.17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口岸建设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本刊编辑部;

    <正>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区,口岸城市众多,口岸经济繁荣,在我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边境口岸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强边固防行动的重要区域,也是相邻国家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科技与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往来通道。为助力内蒙古的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依托学校的边境地缘优势,我刊自2024年第1期开始设置“口岸建设研究”栏目,着重刊登口岸历史、口岸文化、口岸经济、口岸发展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口岸建设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平台。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口岸治理现代化水平积累更多学术研究成果,现面向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征集稿件,欢迎广大作者不吝赐稿!

    2025年01期 v.33;No.170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下载本期数据